數位素養不是會用手機,是會「判斷真實」:給家長的3個提醒 post thumbnail image

📌 孩子「滑得快」,但真的懂得資訊嗎?

現代的孩子從小就接觸手機、平板,會拍影片、剪短片、刷社群,但這不代表他們具備了真正的「數位素養」。

數位素養不是只會用工具,
而是懂得分辨資訊真假、理解演算法的影響、保護個人隱私與數位足跡的能力。

尤其在 AI、大數據、假新聞充斥的時代,孩子更需要有「辨識真偽」、「拒絕誤導」、「守住自我」的能力。
而這件事,光靠學校一週一堂的電腦課還遠遠不夠。


📱 一、只會用,不代表會「想」:資訊的被動接收風險

在菜菜學院課堂中,我們曾讓學生在 YouTube 上搜尋某個主題影片,觀察結果令人驚訝:

  • 大部分孩子會選擇「觀看次數最多」的影片,不會看來源或發布者

  • 有些影片混雜錯誤資訊或偏見內容,孩子無法自行判斷真假

  • 多數孩子不知道 YouTube、TikTok 會根據他們的觀看習慣「自動推薦」類似觀點,讓資訊越來越偏

👉 這不只是資訊使用的問題,而是被動被餵養資訊的風險。


🧠 二、數位素養的三大核心:家長該幫孩子建立什麼能力?

✅ 1. 判斷力:這個資訊從哪來?為什麼要這樣說?

孩子要學會問:「這則影片背後有沒有商業目的?」、「這個新聞的來源可靠嗎?」

🔍 建議方法:

  • 與孩子一起看新聞,討論不同平台的說法有何不同

  • 教孩子簡單查來源、交叉比對、找「原始發布者」


✅ 2. 提問力:不是接受資訊,而是主動思考問題

與其被動看完影片,不如引導孩子提問:「這影片沒有講的地方是什麼?還有哪些觀點?」

💬 建議練習:

  • 在看一段網路資訊後,請孩子提出三個「追問」或「反向角度」

  • 與 ChatGPT 對話時,練習提問方式、挖掘更深層的答案


✅ 3. 數位責任感:在網路世界也要負責任地「活著」

孩子需要知道:網路上的匿名不代表沒有後果。包括:

  • 不隨意留言攻擊、不轉傳未經查證的內容

  • 保護自己的帳號密碼、不亂上傳個人影像

  • 尊重他人的創作與隱私

📱 延伸教育:可與孩子一起了解「AI 深偽技術」、「個資外洩案例」,建立風險意識。


👪 三、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養成數位素養?(三個實用建議)

① 從「一起使用」開始,而不是禁止

與其禁止孩子用手機,不如一起探索、一起對話。陪他們使用 ChatGPT、看影片、搜尋資料,透過共同操作機會讓教育自然發生。

② 建立「家庭數位對話時間」

像吃飯一樣自然,每週一次聊聊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什麼新鮮事、是否有感到困擾的內容。

③ 自己也成為數位學習者

父母不是數位原生世代,但可以成為數位思辨的榜樣。願意學習、願意修正,才是孩子最好的示範。


🔚 比起教孩子怎麼用手機,更該教他們怎麼思考

在這個資訊炸裂、真假難辨的年代,我們不該只關心孩子用什麼工具,而要關心他們如何看世界、如何判斷真實、如何與科技共處

數位素養,是未來每一位公民的生存力,更是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力。


📩 想獲得我們為孩子設計的「數位素養訓練活動」嗎?
👉 點我索取【家庭版數位思辨任務卡】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Related Post